封面故事:
我的赤崁記
張良澤 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名譽館長
不管她的名稱叫「Provintia」(普羅民遮城),或叫「承天府署」,或叫「赤崁樓」(Sacoam、Zacam、Scakam);也不管她的原址在哪裡,日治時期大加整修,定名為「せっかんろう」(赤崁樓),便成了日、臺人共同弔古懷今的聖地。
那一年,年輕的浪漫詩人西川滿邂逅了臺南第二中學校畢業前夕的葉石濤;葉石濤導遊了赤崁樓,致使西川滿寫下了小說《赤崁記》。
那一年,斗六望族後裔、臺灣有數的藏書家鄭津梁先生伴遊了赤崁樓,致使西川滿寫出詩集《延平郡王の歌》。
那一年,臺灣第一位近代版畫家立石鐵臣先生背著油畫具來到臺南,在赤崁樓下,畫下名畫〈古都臺南(赤崁樓)〉。
1955年,16歲少年張良澤考進臺南師範,首次遊玩赤崁樓。登樓眺望街景,不知道從前安平可通海船到赤崁樓;樓下幾隻大石龜背負沉重的刻著滿、漢文的石碑,也不知道那是清皇嘉勉平定林爽文之亂的詩文。
南師的紅樓依舊,但學生宿舍被美軍轟炸之後的瓦礫荒蕪,學生都寄宿於日治時期的臺南第二女中校舍。少年張良澤深夜偷偷於餐廳點蠟燭刻鋼板,發行班刊《和風》雜誌。做夢也沒想到當年此校有一位國文教師新垣宏一先生,愛上臺南,寫了很多詩文,也是西川滿、立石鐵臣等文化人的東道主。
南師只許週末與週日自由外出。張少年除了逛中正路的書店之外,常常從中正路通過永福路走往赤崁樓。一甲子之後,才知道《赤崁記》的主人公走的是同一條路,而且才知道陳氏家廟與葉石濤及南師學長潘元石的舊居都在這附近。
那一年,張少年口袋空空,民族路的路邊攤仔噴出的香味,徒叫張少年感到肚子空空……。
(2017.08.06 記於麻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