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做,就永遠不知道
小孩晃著媽媽的手,仰頭問:「媽媽,什麼時候我才可以開始一個人上學?」
媽媽皺起眉頭,輕聲說:「你還小,再等等喔。」
太太催促著:「喂,你一直說要運動運動,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開始?」
「唉 最近天氣不好,再說啦。」做先生的言語閃爍,兩眼專注在電視的新聞播報。
這些現象,經常在生活中看見,好像人們對於一個新計畫、新目標的開始,雖然充滿了美好的想像和期待,可是,真要開始行動,卻不太容易。
國外的研究發現,一項習慣的養成,需要二十一天的持續力。只是,如果沒有開始的第一步,哪來二十一天。
趁著新年度,月刊以「開始」出發,希望幫助讀者理解:開始的重要性;「難」開始的心理;拖拖拉拉,可能是逃避心理,也可能是完美心理;還有,怎麼做、透過哪些儀式,讓開始成為一項具體可行,而且與理想目標節節貼近的身心行動?
在這一期的人物採訪中,我們也看到,人生不盡然照著原本的規劃在走,但是,美好和奇蹟,往往現身在每一個開始之後。今年,月刊也做了不少的新「開始」:新欄目、新規劃、新作者、新版型…。
從邀約、溝通、更換調整修改到確定, 每一個開始都不容易,都充滿了變數、瓶頸和挫折。可是,「不做就不知道」,我們決心奮力一試。是的,如果畏懼開始,有一天,孩子「夠」大了,卻可能習慣於媽媽的陪伴,不想要開始一個人上學;有一天,先生終於起身要開始運動,才發現已經老到沒有體力。那時的錯愕、遺憾,才真的教人惋惜。
新的一年,祝福每位讀者可以丟棄過多的條件說,勇於開始;同時,也成為協助他人勇敢開始的強力推進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