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選單
返回Google圖書搜尋
註釋

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正義

推動健保永續,促進全民健康

2011年,立法院剛通過二代健保修法;

兩星期後,「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總體檢調查報告」出爐,

台灣邁出第三波健保改革的腳步。

如何合理使用資源、保障資源分配正義,

是這波改革關注的重點。

1995年,台灣開辦全民健保制度,

至今已嘉惠無數台灣民眾。

時隔二十五年,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,

防疫工作也因有了全民健保,更快建置完善。

透過多年來累積的全民健保資料庫,

「口罩實名制」得以快速建立認證機制,

旅遊史、病史等資訊的即時查詢與分享,

也因「健保雲端系統」而得以實行,

並且能夠即時掌握病患居住地區或工作場所是否有通報個案聚集,

與健保資料勾稽,再回饋疫情指揮中心與醫療院所,

協助醫療院所醫師與醫療人員及時判斷下一步該如何做,

避免疫情進擴大或導致院內感染。

再加上,健保推動「分級醫療」,

建立上、下轉診制度,醫療院所各司其職,

有助疫情流行期間民眾就近取得醫療照護服務,

避免病患湧入醫院所可能引發的群聚感染。

然而,民眾與醫護人員在健保體制下,

卻是截然不同的情境。

近年來,「醫護人員血汗」議題不時躍上媒體版面、

給付制度引起多方討論……

令世界稱羨的全民健保,開始出現永續危機。

第三波健保改革,刻不容緩。

改革的核心,從重振四大科與守護社區醫院切入,

關注面向含括無效醫療的調整、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動,

其後更擴及醫療支付制度、醫療財團法人的角色與經營等,

在關鍵時刻緩減健保制度的崩壞危機,

持續為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正義與健保的永續經營而努力。

本書詳述這些年來分配正義的實踐經驗,

邀集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醫療科技評估、支付制度改革、

合宜的醫療品質、醫療財團法人的定位與改革、

健保署的定位挑戰與展望、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經營等面向提出建言。

因為,唯有健全的全民健保制度,才能在每個需要的時刻,守護全體國人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