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康之難後,南宋偏安一隅。有識之士為國家的未來計,紛紛出謀獻策,其中辛棄疾的《美芹十論》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篇有大局觀的策論。
剛剛南渡的辛棄疾,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瞭解,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,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、報仇雪恥的銳氣,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,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《美芹十論》和《九議》。(頭條)
李筌曾于《太白陰經》卷一之《人無勇怯篇》對勇怯與地域之關係提出了曠古絕今之論,而辛棄疾則于《自治》篇中對:「臣聞今之論天下者皆曰:『南北有定勢,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于中原』」之問題提出反駁,並作出「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論哉?」的結論。與李筌不同的是,辛棄疾的目的在於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見,進而自治圖強;前者理論價值絕高,而後者現實指導之意義甚大。同源殊流,各有所長。
至於其在《察情》一篇所論:「兩敵相持,無以得其情則疑,疑故易駭,駭而應之必不能詳;有以得其情則定,定故不可惑,不可惑而聽彼之自擾,則權常在我而敵實受其弊矣。」此說可謂得兵家虛實理論之精華。空城計之所以得行險而穩成,其妙處亦不過在此而已。然直陳此妙、直搗關鍵樞要之處者,辛棄疾可謂第一人。(百度百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