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編者感言|
去看更高大的山!
張恆豪
一
今年9月17日,在飛頁書餐廳所舉行的詩人鄭烱明的演講會,可說是小說家鄭清文生前最後一次公開出席的場合。在會中他說:「當年我的小說〈三腳馬〉遭到退稿,此後我就不再寄稿給他們。有讀者問我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再看到我的作品?是否停筆了?其實,我一直都在寫,我都在另一個世界發表作品。」至今,他那率直有力的聲調,依舊迴盪在我的耳際。
〈三腳馬〉這篇敘述一位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,在戰後躲到深山裡雕刻三腳馬以度過懺悔餘生的小說,與賴和〈補大人〉、吳濁流〈陳大人〉,誠然可以構成「日治下巡查補的三部曲」。
〈三腳馬〉寫作於美麗島事件前後,從一開始被主流媒體拒絕,而後發表於鍾肇政主編的《臺灣文藝》,到它被日本文學界重視翻譯成日文,再到包括〈三腳馬〉在內的短篇小說集,被十一位譯者翻譯成英文,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部出版,獲得「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」。〈三腳馬〉這一連串從創作到被接受的過程,真可以構成一篇有問題意識的論文,足可管窺具有深刻臺灣意識的創作在臺灣媒體發表的錯綜複雜歷程。
鄭清文常說時間是留不住的,但好的作品會留下來。這期我們邀請到四位鄭先生的好友――魏淑貞、張香華、張良澤、莫渝,各自撰文來追懷他的為人和生活點滴。或許在一段時間沉澱之後,我們期盼能有精闢獨到的評論在本刊出現。
二
鄭清文說,在臺灣寫作一直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。然而,為什麼還有人前仆後繼呢?他又說:「那是因為人有願望,人有理想,人有信念,人必須走到更遠的地方,去看更高大的山。」日治時代的小說家呂赫若也說過:「文學終究是苦難的道路,是和夢想戰鬥的道路。」
許多年前,我曾請鄭清文翻譯呂赫若的小說〈山川草木〉,小說的主人翁,原本是一位到東京去學習鋼琴的女性,一心想成為臺灣的女藝術家「崔成喜」,後來因為父親的病故,以及繼母強佔值錢的房產,乃被迫到山區去墾田,生命的逆境反而使她開啟心靈的眼睛,看到故鄉山水草木的美好,體驗到勞動和獨立的真諦,在此可說展現了一位現代女性的覺醒。
鄭清文也寫了一篇與呂赫若的同名小說〈玉蘭花〉,小說主人翁的母親,面臨著老公在外另有新歡,棄家庭不顧,如今他生命垂危,希望能與兒子(即主人翁)見上一面,以及因房屋擴建,屋前當年夫妻合植的玉蘭花樹將要被移除卻感不捨的……人生兩難困境,但就在她於火車站前地下街賣花之際,望見了一位老伯顫危經過地下道的這一情景,讓她心懷悲憫而主動趨前攙扶,也因此洞見了自我內心的曙光,這裡又展現了一位傳統女性的頓悟。呂、鄭兩位不同世代的臺灣作家,都讓他們的小說境界走向了更遠的地方。
有感於此,我仍一直以為創作是文學雜誌延續及發展的命脈,優質的創作,始終是本刊所重視的,此期在小說、詩和散文,我們刊登了資深作家脫胎復出的近作,以及新銳不斷求變的力作,他們內心為了去看更高大的山,鍥而不捨所做的努力,值得我們敬重和關注。
三
同時,此期我們也推出兩大專輯,一是〈現代詩本土性和世界性論述〉,登場的是三位詩人也是學者的發言,李勤岸教授係針對臺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「純臺語」的文學雜誌―《蕃薯詩刊》,從其宗旨及其引證的詩作,對於他們亟力所追求的跨語言與跨國族的書寫,做了綜合的考察和深入的探討,並且提出他的兩點結論,可說為這份雜誌在文學史上的意義,做了有力的註腳。
陳芳明教授則是從他個人詩藝追求的心路歷程和生活體驗,提出了「詩沒有國界」的觀點,並且以其生命見證:「詩帶著我走向中國、日本、美國、歐洲,也帶著我走過青年、壯年、中年、晚年。」
詩人李敏勇,則是延續他多年來一直將「戰後的臺灣現代詩和日本、韓國的並置觀望的鳥瞰」,比較東亞三國現代詩的動向,此回他聚焦在韓國的詩人高銀,不僅畫龍點睛點出了他詩作的特色和精神,並且翻譯〈高銀詩抄〉,以和讀者分享高銀詩中的巧思與禪意。
另一特輯是〈女性影展〉,由黃玉珊教授策劃和約稿,她邀約了王慰慈、羅珮嘉、游婷敬、葉姿麟、梁瓊芳、倪有純等六位學者執筆,這裡訴說著女性自覺地扛起攝影機,親身拍攝紀錄片,記錄自己的生命經驗,也關懷社區裡的弱勢族群和勞工階層,為自己也為他者寫下許多動人的故事。用影像溝通人類進而改變世界,臺灣女性影展,歷經多年的努力,到現在終能和國際女性影展接軌,從五萬起家,終於走到世界矚目的焦點。她們廿四年來奮鬥打拚的歷程,值得社會大眾共同來關心。
四
當這期雜誌送到諸位面前,已是2018年的開端了。於新的一年,特別要向讀者預告一個本刊策畫的專輯。我們邀請了十位富有專業素養並具獨立思考的文學人,對於過往這二十年(1997-2017)來的散文作家,做了一番回顧,嚴謹地評審出「臺灣當代十大散文家」以提供給文學界和讀者們做為參考。在評選中,散文所定義的界說如何?十大的標準又如何界定?評選者的背景?評選的方式如何?本刊都會在下期做整體性的說明。此一評選的意義和結果,雖然不免仍有仁智之見,但在一個開放又多元的社會,我們期待有更多文學媒體共同來關注文學的發展。企盼能激起希望的火花,帶給靜寂的文壇一些蓬勃的生氣。鼓舞更多的文學青年熱愛和討論臺灣的文學,從而帶給雙方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。新的一年,讓我們拭目以待吧!
2017、嚴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