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入選單
返回Google圖書搜尋
註釋「科幻小說之父」凡爾納海底故事的經典之作
《海底總動員》主角魚尼莫的靈感來源
    
【故事概要】
本劇改編自法國作家儒勒.凡爾納(Jules Verne)的冒險小說,故事背景設定在西元1866年,當時有許多船員繪聲繪影說,海上有獨角獸怪物出現,搞得人心惶惶。根據描述,它有梭狀外型,會發出磷光,體積比鯨魚還大,行動速度卻更快。因此,美國政府召集探險隊,除了戰艦船員們之外,還有專業的生物學家皮耶爾˙阿羅納克斯教授、僕人康賽爾和捕鯨高手尼德三人同行,目的是尋找並刺殺海怪。
林肯號戰艦啟程,在長期搜索後終於發現海怪,準備進攻時卻遭到反擊。他們這才發現這龐然怪物並非什麼生物,是一艘叫作「鸚鵡螺號」的奇特潛水艇,由造船者兼船長尼莫管理。
主角三名被俘虜,進入內艙,見識到潛艇內龐大且精密的工程構造,技術遠超過當時水準,甚至還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;不僅如此,他們還受邀共赴海底旅行,在珍珠蛤上漫步,看到海底森林、火山爆發、珊瑚成群、極地冰蓋,還有船艦遺骸。他們也使用空氣槍狩獵,亦遭受多次襲擊,甚至與巨大章魚進行殊死鬥時發生一起意外,導致水手喪生,舉行了海底葬禮。
皮耶爾和康賽爾對海底探險十分著迷,但是尼德一心只想逃走回到地面,不過當初尼莫船長在海中秘密建造「鸚鵡螺號」,就是為了要擺脫地上政府迫害,因此,「鸚鵡螺號」的存在絕對不能讓世人知道,為了防止這天大的祕密洩漏,尼莫堅持不讓他們離開。
尼德為此惶惶不可終日,一晚,逃跑的機會來了,但他們卻在海上遇到超巨大漩渦,鸚鵡螺號被漩渦吸進去了,逃生艙蓋被撕扯開來、船體不斷咿呀作響,險象環生,尼莫船長失去蹤影,他們三人生死未卜……

【本書的非凡成就】
1. 作者凡爾納自小熱愛海洋,嚮往探險,在人類尚未發明潛水艇時,他藉由對海底景觀的各種描述,和對話中飽含對生物的理解,展現他對海底世界的出色想像、充沛的感情和豐饒的科學知識。
2. 法國軍事政治家路易‧利奧泰曾說,「現代科學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諸實現的過程。」本故事看似天馬行空,但在科學領域並非全然虛構。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,就叫「鸚鵡螺號」,這也是人類第一艘駛抵北極圈的潛艇。法國的無人駕駛機器人潛水艇命名為鸚鵡螺號。2003年出品的動畫電影《海底總動員》主角魚尼莫,其靈感也是來自這個經典的海底歷險故事。
3. 他藉由故事中的尼莫船長--一個反對沙王專制統治的人物,宣揚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;表達了他對社會的期望和對現實社會的評判。
  * * *
凡爾納曾說:「但凡人能想像到的事物,必定有人能將它實現。」他的創作往往也是預言,因為他作品中假想的「未來科技」通常會成為現實,因此被譽為「科學家中的文學家,文學家中的科學家」。《海底兩萬里》是凡爾納的巔峯之作,在這部作品中,他將對海洋的幻想發揮到了極致,表現人類認識和駕馭海洋的信心,展示人類意志的堅韌和勇敢。是科幻冒險小說之父凡爾納無可取代的冒險經典!

本故事有科學暢想、有奇幻探險,在緊湊情節和優美文字的鋪陳下,更有凡爾納的社會反思和期望!本劇由影視編劇全新編寫而成,保留原著曲折緊張、撲朔迷離的情節,搭配險象環生的打鬥場面、美輪美奐的海底環境,將凡爾納刻劃入裏、縝密細膩的行文特點展露無遺,配音老師和音效處理團隊,亦將波瀾壯闊的逼真場景還原得唯妙唯肖、入木三分,給您最優秀的聽覺體驗。
  * * *
版權申告:本劇為遍路文化所有,非經書面同意,不得以任何形式任意重製、轉載。有著作權.侵害必究
【註】海底兩萬「里」的「里」,並不是一般定義的「哩」(英文:Mile),它法文原文是Lieue(英文:League),中文正式翻譯為「里格」。里格是古代歐洲國家慣用的長度標準之一,但卻沒有統一解釋,在不同國家公制中各有不同。


凡爾納創作理念/編劇 黃唯哲

「科幻小說之父」,至今有三人享有如此崇敬稱號,分別是儒勒凡爾納、HG威爾斯,以及雨果根斯巴克。但無論其著作涵蓋的科學素養、其準確預測未來科技,以及開創性與精神啟蒙,儒勒凡爾納是三人之首,想必無人反對,再說了,凡爾納所處的年代最早,他於1905年過世時,第一次世界大戰都尚未發生,萊特兄弟也才剛發明飛機。即便瑪麗雪萊於1818年發表的《科學怪人》是世界首本科幻小說,但儒勒凡爾納才是科幻文學的真正奠基者,更別提當代許多科學家,都是受到凡爾納作品的啟發,因此踏上了科學之路。

本次挑選兩篇代表性著作,《環遊世界八十天》與《海底兩萬里》,前者在科學上的著墨不多,但緊湊的情節與冒險、人物設定的趣味與敘事呈現都優於後者,但後者卻壓倒性擁有更多科學描述、其世界觀的寬與廣也勝過前者。對於筆者而言,雖不是首次濃縮文學巨擘的作品,卻是首次被故事內容的豐富程度與較長的篇幅給擊倒在地,且兩本書性質不同、濃縮改寫的處理方式也大不相同。

在環遊一書中,凡爾納沒有太多科學描述,卻涵蓋許多人文歷史、風土民情的描述,但對於現代讀者而言,上述內容已不有趣,若保留過多,恐怕也是無用,畢竟那都是非常久遠、無法引起半點共鳴的陳舊歷史見解了。因此,改寫過程時,也只能忍痛剃除,專注於故事主人翁的環遊世界冒險。

而海底一書,凡爾納填充了無數科學、生物學、海洋學等鉅細靡遺的內容,令人誤以為正在看科學書刊,但這是凡爾納著作的獨特性,書中的科學幻想有現實資料做為基底,並非毫無根據,不少科學設想及描述如今更成真,例如電報技術、海底電纜、潛水艇等。
然而,大量數據資料、專業的技術名詞,對尚未實現的科學原理的闡述,確實有炫耀知識的嫌疑,也干擾了故事的推進、稀釋情感與戲劇呈現,導致難以吸收消化,只想速速跳過。因此改寫過程中,筆者便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梳理,盡可能保留部分重點的科學描述,力求內容不影響到故事推進、主角群的心路歷程與海底冒險的精采過程。

話又說回來,畢竟兩本小說已距今一百五十年了,原作的科幻設想和描述,如今多半已經實現,甚至淘汰了,對現代讀者而言,無法感受到任何科幻驚喜,但正如1884年教宗Leo十三世接見凡爾納時,教宗這麼說道:「我並不是不知道您作品的科學價值,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純潔、道德價值以及精神力量。」

諸位,且放下心中對於過時作品的刻板批判,來聽聽這位文學中的科學家、科學中的文學家,到底有什麼神奇的歷險與故事,打算細細分享給後世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