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柏楊全集】計分成散文卷(含雜文類、報導與傳記類、書信類)11冊、詩卷1冊、小說卷3冊、史學卷11冊、特別卷2冊(含《醜陋的中國人》、《醬缸震盪》、《我們要活得有尊嚴》、《新城對》等柏楊思想與訪問對話集),總計約800萬字,全方位呈現柏楊思想精華。
本書為《柏楊全集》第10冊,屬散文卷報導與傳記類,收錄柏楊先生作品《家園》和《柏楊回憶錄》。
《家園》一九八八年十月,柏楊在離鄉近四十年之後重返大陸,在整一個月的期間,他走訪上海、北京、鄭州、輝縣、西安五地,回台以後,日寫二千字,發表於《中國時報》人間副刊,共寫六十一篇,結集成《家園》(一九八九,林白)一書。
由於《醜陋的中國人》曾引起巨大風波,柏楊的大陸之行備受注目。而他此次以探親為名,實際上是商談以在大陸獲得之版稅在大陸設文學獎之事,同時實地考察改革開放以後的大陸,這就構成他這一系列文章的內容。廣義來說,亦屬八○年代後期因兩岸關係解凍而形成的探親文學。但柏楊在夾敘夾議之間,著墨在親情的部分不多,他足跡所至,因事論理,穿透現象看本質,把問題擺在大架構(歷史、制度)中去反省思索,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複雜、詭異,卻也迷人的世界。
書未分輯,按行程一路寫下來,先上海(十三篇)、北京(二十六篇),後鄭州與輝縣(八篇),而以離西安(十四篇)飛香港返台作結(一篇),最後一篇的最後一句話:「大陸可戀,台灣可愛,有自由的地方,就是家園。」亦同時被當成文案,大剌剌地排置於林白版封面的右上角,非常醒目。
《柏楊回憶錄》不論稱「自傳」、「自述」或「回憶錄」,都是面對自己的過去,從出生、成長以迄於今的生命史;不論是自己手寫,或是口述後由他人執筆,在追憶的當下,重新體驗一生的酸甜苦辣,會是悔恨交加?抑或無限榮寵,感念仁慈的上蒼?
著作等身的柏楊,卻沒有親筆為自己刻畫生命的年輪,而是選擇以口述/記錄的方式來為自己寫歷史,而執筆者周碧瑟竟「不是一個寫文章的人」。在本書的〈序〉(柏楊)及〈代序〉(周碧瑟)很清楚交代這樣一本書的因緣及寫作過程。
全書四十七篇,首篇以「野生動物」為題記其出生,然後便一路展開柏楊七十五年的歲月,以生活和際遇帶出時代社會,在這裡我們看到不認輸的柏楊,如何在複雜而艱困的環境中尋找出路,卑微卻又勇敢地活著,一點一滴積累著巨大的生命能量,發光發熱,照明人世的幽暗以及歷史的長夜。
周碧瑟的文筆靈動活潑,從口述到記錄,看不出有任何表達上的疏漏;材料雖受限,卻能裁剪得體,全書一氣呵成,柏楊因此而躍然紙上,重演他的一生。